当地时间11月1日下午,巴黎轻罪法庭的旋转门刚推开,一名戴着的38岁女性就被法警带进了 courtroom——她是卢浮宫抢劫案中首个被正式起诉的嫌疑人,罪名直指“有组织团伙盗窃从犯”和“为实施犯罪加入集团”。这场让全球文物圈揪心了13天的案件,终于从“案发”走进了“追责”的环节。
据巴黎检方透露,当天法官将审议是否对其继续羁押,而检方早已明确要求“延长拘留”——毕竟,在这起“5分钟洗劫艺术殿堂”的案件里,她的存在,可能是解开“团伙链条”的关键。几乎同一时间,另一名涉案嫌疑人也在被移送司法的路上,很快将面临同样的起诉;但另一边,此前被拘留的多名人员,却已被解除了拘留程序——案件的“筛子”,正在越摇越紧。
时间倒回10月19日上午9点30分,卢浮宫的“拿破仑珠宝厅”刚迎来当天第一批游客。几名蒙着黑色面罩的劫匪突然撞开玻璃展柜,抓起里面的9件珍品就跑:有拿破仑送给皇后约瑟芬的钻石项链,有欧仁妮皇后的蓝宝石耳环,还有一套从未对外展出过的黄金胸针。慌乱中,劫匪竟把一顶欧仁妮皇后的皇冠扔在了博物馆后门的巷子里——这是目前唯一“找回来”的文物,可剩下的8件,至今连影子都没见着。
“那些珠宝不是‘值钱’,是‘根本不能用金钱衡量’。”一位在巴黎留学的文物爱好者在微博上写道,“拿破仑时期的珠宝,每一件都刻着法国历史的褶皱,要是流进黑市,可能永远都回不来了。”而更多网友的注意力,早就从“谁偷了”转到了“怎么防”:“卢浮宫的安保不是号称‘全球顶级’吗?怎么会让劫匪在5分钟内得手?”“是不是展厅的监控有盲区?还是守卫换班的间隙出了问题?”甚至有人翻出了三年前卢浮宫另一桩盗窃案的旧闻:“当时丢了一幅毕加索的素描,也是因为‘安保漏洞’——这次难道又重蹈覆辙?”
其实,这场案件的冲击力,早已经超出了“盗窃”的范畴。当“艺术殿堂”变成“盗窃目标”,当“文明符号”变成“黑市商品”,人们讨论的从来不是“一件珠宝值多少钱”,而是“我们该怎么守住文明的记忆”。就像一位法国网友说的:“卢浮宫的玻璃展柜,守住的不是珠宝,是我们对历史的敬畏。”
此刻,法庭里的嫌疑人还在等待判决,巴黎的夜色里,卢浮宫的金字塔依然亮着灯——可那些失踪的珠宝,那些没解开的谜团,还有无数人心里的“为什么”,都在提醒我们:这场关于“守护”的战役,才刚刚开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