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国加州最近出了桩让文化圈“疼到心口”的事——当地时间10月15日凌晨3点半,奥克兰博物馆的一座库房遭了“专业黑手”,超过1000件承载加州历史的珍贵文物被洗劫一空。这事被CBS、《洛杉矶时报》等媒体曝光后,很快成了加州人朋友圈里“最让人难受的新闻”。
被盗的不是“展品”,是加州的“文化根脉”根据奥克兰警方公布的细节,盗窃发生在深夜安保最松懈的时段。窃贼像是“摸透了门路”,精准避开了警报系统和监控死角,目标直指库房里的“硬货”:美洲原住民的手工编织篮、刻着古老图腾的精雕象牙、记录19世纪加州移民生活的银版照片,甚至连博物馆用来存档的笔记本电脑都没放过。
“这感觉像有人闯进了家里,把所有传家宝全抱走了。”博物馆首席执行官洛里·福格蒂在接受采访时红了眼眶,“我们的工作不是守着玻璃柜里的‘老物件’,是守着加州的文化记忆——从原住民的渔猎故事,到淘金热时期的移民日记,这些文物是能‘说话’的历史。现在被偷了,像把加州的‘记忆库’生生挖走一块。”
作案手法“不简单”,销赃速度让人心慌案子之所以棘手,在于窃贼的“专业性”。洛杉矶前警官、艺术品犯罪专家约翰·罗梅罗分析:“能避开博物馆的安保系统,要么有内部人员通风报信,要么提前踩点摸透了漏洞。更糟的是,案发已经两周,‘大部分藏品可能早被卖到黑市了’——窃贼不会等消息传开再脱手,那等于给警方留线索。”
其实这不是奥克兰博物馆第一次“受伤”。2014年这里曾丢过一个19世纪的黄金珠宝盒,嫌疑人最后被判了四年监禁,但这次的规模完全不在一个量级——罗梅罗直言:“就被盗物品的数量和文化价值而言,这绝对是加州史上最大的博物馆盗窃案之一。”
当“文化守护”成了“漏洞百出”:我们该反思什么?更巧合的是,案发四天后(10月19日)巴黎卢浮宫也发生了藏品失窃案。虽然两起案件没有直接关联,但网友们的疑问却撞在了一起:“为什么博物馆的安保总像‘纸糊的’?”
对很多加州人来说,奥克兰博物馆不是“旅游景点”,是“自己家的客厅”——周末带孩子看原住民编织展,退休老人来查家族移民的老照片,这些文物是“能摸到的乡愁”。现在丢了,有人在社交媒体上写:“感觉像小时候藏在抽屉里的日记被偷了,不是值钱的问题,是心里空了一块。”
奥克兰警方已经和FBI艺术品犯罪小组联手调查,但所有人都清楚:有些损失,不是找回文物就能弥补的。就像福格蒂说的:“我们守护的不是文物,是加州人的‘文化身份’——当这些东西丢了,我们等于丢了一段自己的历史。”
或许这次事件该给所有博物馆提个醒:所谓“守护”,从来不是装几个摄像头那么简单。毕竟,有些东西一旦离开玻璃柜,就再也回不去了。
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