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(10月23日)傍晚,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刚一发布,我朋友圈里的重庆老乡就炸了——开小餐馆的张哥转了“实体经济”那一条,说“终于敢加两张桌子了”;在村里当老师的表妹圈了“农村现代化”,留言“明年教室要装空调啦”;就连退休的老爸都发了条朋友圈:“这些政策,比我买的保健茶还‘暖心’。”

作为跑了15年民生新闻的老编,我把公报里最“接地气”的内容挑出来,用重庆人“摆龙门阵”的方式跟大家唠唠——这些“干货”,每一条都关乎你下个月的工资、孩子的书包、父母的菜园子。

实体经济:让“做小生意的人”敢往前闯先说说最实在的“钱的事儿”。公报里反复提“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”,我上周刚去九龙坡区采访了一家做汽车配件的小厂。老板李姐跟我吐槽:“前两年怕环保查、怕订单断,不敢招工人,现在政策说要‘智能化、绿色化’,我砸了100万搞‘无人流水线’,以前10个人做的活,现在2个人盯着屏幕就行,订单从深圳、杭州往这儿涌,今年利润涨了35%!”

你看,实体经济不是“落后产能”,是“能赚稳钱的产业”——比如重庆的火锅底料厂、四川的豆瓣酱坊、贵州的辣椒酱厂,这些“老味道”只要跟上“智能化”的风,就能变成“网红产品”。以后你吃的火锅、用的调料、开的汽车,可能都是“重庆智造”,而不是“代工厂货”。

农村改造:让“老家”不再是“想回又怕回”的遗憾再说说最戳人的“乡愁”。公报里说“推动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”,我老家是合川农村的,上个月回去还踩了一脚泥——村里的路坑坑洼洼,旱厕臭气熏天,我妈攥着我的手说:“你带娃回来,别嫌脏啊。”结果这周就收到消息:政府要给村里“改路+改厕”,每修1米路补贴50块,每改一个旱厕补800块,乡亲们都抢着报名。

其实农村的“痛点”从来不是“穷”,是“跟不上城里的生活”——比如村里的卫生室没有体温计,比如家里的宽带连不上视频,比如种的青菜烂在地里卖不出去。现在政策说了“促进城乡融合”,以后农村的路会变平、厕所会变香、快递能送上门,你再也不用因为“老家条件差”不敢带孩子回去。

社会流动:让“普通娃”也有“往上走”的机会还有年轻人最关心的“机会”。公报里提“畅通社会流动渠道”,我邻居家的小杨是农村出来的大专生,去年毕业时怕“没关系找不到好工作”,结果因为学的是“新能源维修”,被璧山一家光伏企业招走了,现在月薪7500,还能住公司的人才公寓。小杨跟我说:“以前觉得‘出身’定终身,现在才知道,‘本事’比‘背景’管用——政策让‘流动’变容易,我们这些‘农村娃’也能拼一把。”

比如你想考公务员,以后“基层岗位”会有更多“定向招录”;比如你想做电商,“扩大内需”会给中小商家更多流量支持;比如你想换工作,“全国统一大市场”会让你在成都、武汉找工作像在重庆一样方便。机会不是“靠关系抢来的”,是“政策给的”——只要你有手艺,就能“往上闯”。

政策落地:给“老百姓”吃颗“定心丸”有人可能会问:“这些政策能‘落地’吗?”我想起去年采访的渝中区“老破小”改造——以前那栋楼的老人爬楼要歇三次,政府说“要装电梯”,只用了五个月,电梯就通了,现在张奶奶买菜再也不用“把菜挂在楼梯扶手上拽”。

公报里早给了“定心丸”:“坚持党的全面领导”是“主心骨”,“坚持人民至上”是“出发点”,“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”是“兜底绳”——比如“破除全国统一大市场卡点堵点”,以后你在网上买外地的橘子,不会再被收“天价运费”;比如“扩大有效投资”,政府不会乱花钱,只会把钱投在“地铁、医院、学校”这些你真正需要的地方;比如“新型能源体系”,以后你家的电费可能会降,天空会更蓝。

作为跑过一线的老记者,我最信“实践”——10年前我采访过的“打工村”,现在变成了“电商村”;5年前拍过的“臭水沟”,现在变成了“健身步道”;去年报道过的“失业工人”,现在变成了“直播带货达人”。这些“变化”不是“碰运气”,是“政策一步步落地”的结果。

最后想跟大家说:公报里的20条内容,不是“写在纸上的口号”,是“要变成现实的日子”——你明年的工资可能会涨,孩子的课桌可能会换成新的,父母的菜园子旁边可能会修条“健身路”。作为重庆人,我喜欢说“要得”,这次的政策,就是“要得”的政策——看得见、摸得着、用得上。

有空的话,你也可以翻翻公报原文,里面的每一句话,都藏着“未来的好日子”。

四中全会公报这些表述值得关注